搜索

夹边沟,我听见亡灵的悲诉……

[复制链接]
admin 发表于 2024-1-31 13: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dmin
2024-1-31 13:01:29 179 0 看全部
夹边沟,我听见亡灵的悲诉……

何与怀



说来万分惭愧,我听到“夹边沟”这个名字,竟然迟至2005年,还多亏天津作家
杨显惠的来访。
那年,杨显惠夫妇应墨尔本华文作协的邀请访问了澳大利亚。4月26日,在墨尔本
作家王晓雨的陪同下,他们到达悉尼。是晚,悉尼作家在Ashfield的京华酒楼举行了
一个欢迎宴会。
在这之前几天,悉尼女作家刘海鸥按照王晓雨的吩咐,给我寄来一本《告别夹边
沟》,看时非常震撼。现在见到作者,自然敬佩之至。杨显惠虽然也近六十岁了,但
还是过分显得苍老,额上刻着深深的纹路,似乎无时无刻在诉述着未完未了的悲愤与
忧伤,以致在座的一位年轻女作家以为他也是右派,怜爱地劝他宽心些,要从“夹边
沟”走出来。
1946年出生的杨显惠以他的年龄幸好赶不上反右的年代。他只能当个上山下乡的
知青。1965年,只有十九岁的他,刚刚高中毕业,离开兰州,奔赴千里之外的甘肃省
生产建设兵团,到一个小宛农场全天候地开荒修渠、引水灌溉。农场除了很多和他一
样的青年学生之外,还有一些从别处转移过来的右派。他们在解除劳动教养之后,不
准回家,安置在农场里继续劳动。就是在这里,和他们的闲谈中,杨显惠第一次听到
了“夹边沟”这三个字。
此后多少年来,夹边沟对于杨显惠,如同一场梦魇,挥之不去。
从1997年开始,年过半百的杨显惠重返河西走廊,寻访四十年前落难于夹边沟的
右派群体。他尝试过从查阅官方档案入手,但是没有人理睬他。他只能“贴着地面行
走”,在陇东的黄土高原中穿行,在河西的戈壁荒滩中寻找,整整三年,他竟然寻访
到了一百多位当事人。在哭泣和泪水中,昔日的右派如今的老人们沉浸在那段不堪的
年月之中,向他追述一个个受尽折磨死里逃生的故事。每当此时,杨显惠也屡屡无法
自持,只能请求老人暂时停下来,让他走到院子里,擦一擦眼泪。
1999年,杨显惠开始写作“告别夹边沟”系列。2000年开始,系列在《上海文学
》和《小说界》上连载,引起全国轰动,〈上海女人〉和〈逃亡〉获中国小说学会
2003年首届学会奖短篇小说奖(全国读者投票评选)。系列结集时,全国多家出版社
竞相争夺出版。后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名为《夹边沟纪事》,上海文
艺出版社2003年8月出版的名为《告别夹边沟》(两者稍为有些不同)。
结果成就一部空前震撼的作品!
一位死难者的儿子,偶然读到了以自己的父亲为原型的篇章,他一下子哭倒在地
,把《上海文学》供在桌上,长跪着,一页一页地读,一次次地哭。他对朋友说,父
亲去世时他还小,只知道父亲死在夹边沟,但不知道父亲是死得这样惨。
在甘肃临洮,有一位八十二岁的夹边沟幸存者裴天宇老人。老人说,他在甘肃师
大当教授的学生寄来了四册《上海文学》,他用了半个月时间才读完那四篇文章。他
说,每一次拿起来读不上十分钟,就老泪纵横,无法继续……
上海著名学者朱学勤把《夹边沟纪事》看为他“精神年轮”里的三本书中的一本
。他说,有朋友称此书是中国的《古拉格群岛》,他以为还不够。《古拉格群岛》仅
仅描述知识分子在集中营里被虐待,却还没有触及饥荒中知识分子相互蚕食之惨烈。
那是真正的吃人!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苦难,远远超过苏俄。
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文学批评家雷达为《告别夹边沟》作序,标题是〈阴
霾里的一道闪电〉。他高度赞扬杨显惠的贡献,认为书中表现的历史悲剧的精神本质
和沉重教训发人深省。



夹边沟在甘肃河西走廊重镇酒泉三十里外,地处祁连山下,荒漠戈壁之中。1957
年4月,成立于1954年3月的夹边沟农场改变为劳教农场(行政名称是“甘肃省第八劳
改管教支队”),开始收容甘肃省的机关、企业和学校揪出来的“极右分子”、出身
剥削阶级家庭或者曾有过其他错误的“右派分子”,还有一部分大鸣大放期间有右派
言论的“历史反革命”,以及工人民众中因右派言论而获罪的“坏分子”。
夹边沟风大沙多,有限的农田“严重盐碱化”,“主要植物为芦草”,“几乎无
降水”,这些长年的生态记录一目了然。事实上,这个小型农场自开办时起就只能接
收四五百名劳改人员,因为它只能养活这么多人。但1957年甘肃当局却将两三千名右
派源源不断地押送至此,没有人想及以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局。
只是三年半的时间!前一年半是右派们的劳累史,后两年,也就是1959年初到
1960年底,则完全是三千右派的饥饿史。在饥荒中,吃尽了荒漠上能吃的和不能吃的
所有东西,最后超过一千五百人成了饿殍!
根据幸存右派的回忆和杨显惠的调查,1960年春播的时候,有一半的人已经累垮
了,下不了地,只能在房门口晒太阳,躺着。死亡开始了。每天有一两个两三个人从
卫生所的病房里被抬出去。就在这年冬天,被堂哥傅作义写信从美国劝回国内的水利
专家傅作恭,在场部的猪圈边找猪食吃时,倒下了,大雪盖住了他的身体,几天后才
被人发现。生前他曾经给哥哥傅作义写信求救,据说傅作义无法相信弟弟信中的描述
而没有邮寄钱物。
在死神面前,右派们开始了本能的挣扎求生。夹边沟生存条件极为惨烈,右派们
的自救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惊诧莫名。
在每天吃过了食堂供应的树叶和菜叶子煮成的糊糊汤后,他们蜷缩在没有一点热
气的窑洞和地窝子里,尽可能地减少热量散失,等待一下顿的糊糊汤。
如果有了一点力气,就到草滩上挖野菜、捋草籽,煮着吃下。体质稍好的,到草
滩上挖鼠穴,抢夺地鼠过冬的口粮;看到晰蜴,抓来烧着吃或者煮了吃,有人因此中
毒而亡。
到了寒冬腊月,野菜无迹可寻,右派们只能煮干树叶和草籽果腹。草籽吃了胀肚
,树叶吃了也便秘,无奈之下,只好趴在洞外的太阳地上,撅着屁股,相互配合掏粪
蛋。
俞兆远,原是兰州市西固区工商局的一位科长。在吃遍树叶野菜草根草籽之后,
他开始吃荒漠上的兽骨。杨显惠在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
……骨头经风吹吹雨淋变得光溜溜白花花的,同室的人都说那东西没法吃也没营
养,但他说,没啥营养是对的,可它总归没有毒性吧,毒不死人吧!这就行!他研究
怎么吃骨头,总也想不出好办法,便放在火上烤着看看。谁知这一烤竟然出现了奇迹
:白生生的骨头棒子被烤黄了,表面爆起了一层小泡泡。他用瓦片把泡泡刮下来,拿
舌头舔一舔刮下的粉末,无异味,尚有淡淡的咸味。于是,他把几根骨头棒子都烤了
,把泡泡刮在床单上集中起来,居然凑了一捧之多。他像是吃炒面一样把它放进嘴里
嚼,咽进肚子。后来,他们全窑洞的人都去山谷和草滩上搜集兽骨……
1960年9月,夹边沟农场除了三四百名老弱病残之外,悉数迁往高台县的明水农场
。这里的条件比夹边沟更为恶劣。右派们开始大面积出现浮肿。一位存活的右派回忆
道:
他们在死前要浮肿,浮肿消下去隔上几天再肿起来,生命就要结束了。这时候的
人脸肿得像大南瓜,上眼泡和下眼泡肿得如同兰州人冬天吃的软儿梨,里边包着一包
水。眼睛睁不大,就像用刀片划了一道口子那么细的缝隙。他们走路时仰着脸,因为
眼睛的视线窄得看不清路了,把头抬高一点才能看远。他们摇晃着身体走路,每迈一
步需要停顿几秒钟用以积蓄力量保持平衡,再把另一只脚迈出去。他们的嘴肿得往两
边咧着,就像是咧着嘴笑。他们的头发都竖了起来。嗓音变了,说话时发出尖尖的如
同小狗叫的声音,嗷嗷嗷的。
由于右派死亡太多,而且渐渐地连掩埋死者的右派都很难找到了,他们都再也没
有足够的力气了,因此,对死者的掩埋越来越草率,大都是用肮脏的破被子裹一裹,
拉到附近的沙包里,简单地用沙子盖一下了事。当时的右派们形象地称之为“钻沙包
”。1960年的冬天,在明水的夹边沟右派们进入了生命的绝境,最为骇人听闻的一幕
出现了:活人吃死人。“钻沙包”的死者都是饿死的,身上皮包骨头,于是,他们的
胸腔经常被划开,内脏被取出……
这些“钻沙包”的死者都有亲人啊。古时唐诗有此凄美的名句:“可怜无定河边
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其悲情非常动人,但现在这些死去的右派甚至不敢企望得此
“享受”!首先,“无定河边骨”生前不管怎样说也是为国捐躯的战士;而自己却已
沦为“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是“人民”的敌人(右派分子的全称是“反党反人民
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还有,自己会是千里之外
的“深闺梦里人”吗?真不敢有太多的想象。君不闻,“一张大被不可能盖上两个阶
级”,许多亲人在高压之下大义灭亲划清界限还唯恐来之不及。不过也有例外。杨显
惠书中有一位不懂政治不理会政治的上海女人,从遥远的上海赶到夹边沟时,活着的
丈夫已经消失了。泪水已干的这位女人非常坚强,抱着对丈夫的一腔忠贞,终于找到
连屁股上一点点肉都已不知被谁吃去、干巴得如同剥去了树皮的树干似的丈夫的躯体
。这位女人还是“幸运”的,她毕竟将她丈夫的遗骨带回了上海;这位右派丈夫也是
“幸运”的,他毕竟圆了生前的唯一的心愿……


自从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问世以来,人们对那个几被历史风尘淹没的惨剧投入了
莫大的关注。近年来,有关“夹边沟事件”又撰写了或出版了几部书。如赵旭的《风
雪夹边沟》(作家出版社,2002年12月)、钟政的《血泪惊魂夹边沟》(待出版)、
邢同义的《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白天(和凤
鸣)的《经历:我的一九五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2月),等等。这些作品,
有些更紧贴史实,更具史料价值。如《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是作者历时数载走
访了当时夹边沟等农场劳教右派中的健在者,查阅了有关的历史档案,掌握了大量翔
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又用了一年半写成的心血之作。有些就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
。如和凤鸣的《经历:我的一九五七》。作者及其丈夫王景超在1957年反右中双双被
划为右派分子(王景超并被定为极右分子),一下坠入黑暗的深渊,成为阶级敌人,
都被发配到农场劳动改造。在紧接着到来的1960年大饥荒中,作者总算死里逃生,但
她的丈夫却活活饿死在夹边沟劳教农场里。又如写《血泪惊魂夹边沟》的钟政,是夹
边沟的幸存者。他原名提中正,因为和蒋中正重名犯忌而改,打成右派前是甘肃人民
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记者,今年年近八十了,但血泪惊魂,尚历历在目。
去年6月28日,上海作协为《恍若隔世·回眸夹边沟》开了一个研讨会,由上海市
作协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主持。赵丽宏指出,《恍若隔世·回眸
夹边沟》体现了一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勇气。《上海文学》之所以从
当年发表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到现在为远在甘肃的作家开这次研讨会,一直关注夹
边沟那段惨痛历史,目的也在于希望后人不要忘记不要忽略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那段
伤痛。
五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夹边沟是怎样的呢?
不久前到过的人说,当年右派们住过的房子,由于年代久远,已经拆得七七八八
。一面将要倾倒的泥砖墙土腥弥漫,向东开的门框犹存,不知何人何年涂在上面的蓝
色油漆依旧鲜艳。这就是死在这里的右派后代们所说的“哭墙”。“哭墙”后面,是
一些杨树、沙枣树和榆树,这是当年右派们的“劳动成果”,半个世纪过去了,树木
已长大成林,一派生机,而种植者的身影已经消失,虽然他们大都没有离开。
翻过土丘,面前是一面斜斜的戈壁,铁青色的黑色沙石静默着,几百年不移动一
寸。那面微微突起的沙丘就是“万人坑”,里面“扔”了好多人的尸体。土岭前,一
绺一绺的坟墓格外清晰,像是人侧睡的模样,一个挨着一个……
还有必要记住这些吗?
一个强大的声音说:不必了吧!
不远处,一岔路口,就有一面牌子,上面大书“夹边沟渡假村”。真是让人仰天
长吁,无话可说。一边是饥饿和死亡,一边是酒足饭饱,歌舞升平。历史和人,反复
得耐人寻味。目睹的人说,当年右派们住过的房舍现在不可以再拆了,连废墟都没有
勇气面对和保留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为什么不在这里建一座纪念馆,以警示后来者
呢?竟然把夹边沟开发建成了一个度假村,不能不让人感到十分惊讶,并且感到无比
的荒谬和耻辱!
我知道,夹边沟这些惨烈的故事,与当下的时尚大相径庭。这是某种人不愿提起
,也听不进去的故事。然而,它们与今天的生活难道真的没有一点精神联系了吗?社
会政治和文学艺术都不能忘记昨天,因为,关注昨天就是关注今天,关注历史就是关
注自己。
夹边沟事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在死亡边缘的右派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是,明
天该轮着谁了,张说轮着我了,李说轮着他了,王说一定是我。当死亡成为唯一的话
题,当“脊梁”似的精英一一折断,这个民族还能期望什么?!这难道不是一个极其
惨痛的教训吗?
还有这么一个令人无限悲愤的“细节”:由于死亡人数实在太大了,1961年元旦
开始,幸存者分期分批给予遣返。但是,农场有一名医生被留了下来,在夹边沟继续
工作了六个月,任务是给死者“编写”病例。一直到1961年7月,全部死者病例才“编
写”完成—一千五百多名右派虽然事实上几乎全是饿死,但病例上全然不见“饥饿”
二字。
就全国来说,夹边沟不过是一个小小点。三年大饥荒或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中
,以现在比较公认的数字计,甘肃饿死了一百万人,安徽是四百万,全国饿死的人口
大约是三千几百万。这不是一堆冷冰冰的统计数字啊,每一个数位都是一条人命!每
一个数字都是一个控诉!不管其原因是“七分人祸三分天灾”,还是退一万步来说“
七分天灾三分人祸”!
1962年7月,刘少奇与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畔发生了那个著名的争论。一向对毛
非常恭顺的副主席,这次居然“有些动感情”地顶撞了,愤然作色回应:
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
中国人敬畏历史。历史就在眼前流过,不会无动于衷。夹边沟事件,以及当时全
国大大小小的类似的事件,是中国当代史上一段切肤之痛。不单是个人之痛,家族之
痛,人群之痛,“而是整个中华民族之痛。不仅切肤,而且彻骨,而且剜心。”(《
当代》刊登杨显惠〈告别夹边沟〉的〈编后〉,2004年1月)
到过夹边沟一带的人带回当地一个传说:现在的高台县明水农场,在埋葬夹边沟
右派的地方,每到夜深人静之时,总会有鬼魂说话的声音。聚集在一起的鬼魂们嘈嘈
杂杂说个不停。他们无法在人世间说的话,在另一个世界里可以自由地随便地交谈。
躲在黑暗处偷听的人听不真切他们在说些什么。如果一旦有人咳嗽或说话发出了声音
,倏忽间,聚谈的鬼魂们便立即转移了,在远处的什么地方低低的嘈杂声又重新响起
。人们言之确凿。明水农场一位叫宗华的人就说,他自己就曾偷听过鬼魂们的谈话,
虽听得不真切,但确实听到了。原来,他们只要躲开活着的人,在另一个世界里言论
完全自由,他们谈得兴起,无止无休……
往事无法埋葬。往事不会灰飞烟灭。或迟或早,往事都会一个个从坟墓里爬出来


后记:
本文写于2007年4月4日,除参考、引用杨显惠的作品外,还有其他一些资料,如
李玉霄的〈杨显惠揭开夹边沟事件真相〉和杨献平的〈夹边沟:谁踩疼了亡灵的心脏
〉,笔者远在悉尼,深表感谢。
关于中国大陆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饥荒到底饿死了多少人?由于主要当事人已离世
,原始统计资料已销毁,难以得出完全准确的数字,中外人口专家们计算出来的数字
有所差别。据新华社高级记者、现任北京《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于2008年5
月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的《墓碑》所述,死亡人数应不低于三千六百万人。
这部约一百万字的长篇调查报告,参照了各种资料,详细记述了这个大饥荒的史实。
作者在前言中说,书取名“墓碑”,一是为他那1959年饿死的父亲立墓碑;二是为三
千六百万饿死的中国人立墓碑;三是为造成大饥荒的制度立下一个墓碑;四是如果因
写此书而遭至不测,也算是为自己立个墓碑。
杨继绳曾采访了当年在公安部负责人口统计的王维志及其时担任粮食部副部长的
周伯萍先生。周伯萍老人对作者说:1961年,粮食部陈国栋、周伯萍和国家统计局贾
启允三人受命,让各省填写了一个有关粮食和人口变动的统计表。经汇总后,全国人
口减少了几千万。这份材料只送毛泽东与周恩来两个人。周恩来看到后即通知周伯萍
,立即销毁,不得外传!于是周伯萍等三人共同监督销毁了材料及印刷版。事后周恩
来还打电话追问,周伯萍回答销毁了,周恩来这才放心。)

又,《南方人物周刊》2012年5月21日以“大饥荒”为封面公开报道和评论上世纪
六十年代中国发生的那场骇人听闻的灾难,冲破中国几十年的禁忌。为此,我写了《
在历史面前,需要诚实》一文:
5月21日,广州《南方人物周刊》第299期出版,封面赫然醒目地印着:“1959-
1961大饥荒”。该刊以极大篇幅发表其记者何三畏、刘洋硕、林珊珊所写的深度调查
报告:《以诚实和良知祭奠饥荒--1959-1961年的大饥荒记忆》,公开地坦诚地报道和
评论上世纪在中国发生的那场骇人听闻的人为灾难,冲破了当局几十年的禁忌。文章
直言不韪地指出:这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灾难没有“正式记载”和合理解释,没有被
教科书承认,基本上处于屏蔽中。对于新生代来说,大饥荒的历史有如天方夜谭。这
跟那场灾祸一样,是人类不应该犯的错误。
中国读者确是等待得太久了,这篇调查报告一经出版就马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关
于“大跃进”继之以“大饥荒”的话题成了舆论焦点。
本来,在中国民间,对那场大饥荒的纪念、追问和研究,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如
前新华社高级记者、《炎黄春秋》杂志副社长杨继绳的惊世之作《墓碑:中国六十年
代饥荒纪实》;如天津作家杨显惠悲惨感人的《告别夹边沟》……我还想到北京的章
诒和在《伤今念昔,恨杀子规啼》(《〈五十年无祭而祭〉序》)一文中讲到的那位
不知名的安徽作家。
章怡和发人深省地描述了他们见面时的情形:
这个人从黑色公文包里抽出一卷图纸,说:“我要写的都在这儿。”
图纸平铺在茶几上,俯身看去,它们像是农家村落平面图,毛笔手工绘制。除了
猪圈鸡舍外,其余均为大小不一的房舍,每个房舍都填有姓名。有的写着三个人的姓
名,有的是两个,有的是一个。他说,这是他的家,是1958年的家,一个几十口的大
家。他逐一指给章怡和看,哪间屋住的是父母,哪间是祖父祖母住的,哪间是伯父婶
娘,哪儿是兄嫂子侄们的房子。继而,他抽出第二张图,这是1959年的家,第三张是
1960年。每张图的格局都一样,可房屋上标注的姓名,越来越少。翻到最后一张--图
上只有一间小屋只有一个人的姓名,其它房间都是空白。
章怡和问道:“只剩一个人了吗?”
他抬眼望着章,说:“只剩一个人了。”
“剩下的这个人,还活着吗?”
“还活着。”
“他在哪儿?”
“他在这儿,就是我。”
愕然,哑然。悲而喜,喜而悲!过了好一阵,章怡和问:“原来的人去哪儿了
?”
“都饿死了。章老师,整整一个村子都是黄尘滚滚,不见行人哪。”
天乎天乎,百姓何辜!章怡和心头顿感刀割一般,一把抓住他的手,泪水沿着面
颊滚落。
这位来访者告诉章怡和:他成了孤儿,自己立誓--长大后一定要写家史,写饥饿
史。几十年来他一刻不曾忘记当年的誓言。他对章怡和说:“我要提前退休。”遂指
着图上那间小屋说:“我要回到这屋,开始写往事。我家的往事写完了,就写邻居的
;我们村写完了,就写邻村的。一个村、一个村地写下去。”……
又是一个令人悲恸欲绝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这些勇敢坚定锲而不舍地追寻历
史真相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让自由的灵魂归来吧。就像《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所
说,在历史面前,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诚实。对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只对历史负
责,一切意识形态的偏见都应该靠后。我们必须回到那个我们已经告别的年代,直面
惨痛的警示:永远不可回到那样的体制。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无辜的牺牲者。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也公开发表文章回应《南方人物周刊》,题为
:《请让孩子们拜读饿死人的“家丑”》。她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给历史整容
,会唐突了现实,苍白了未来,弱智了后人。最可怕的,是家丑还可能重现,君不见
,仍有人在为“文革”招魂么?李泓冰悲愤地发出一声怒吼:别拉着13亿人陪葬!
“夹边沟,我听见亡灵的悲诉……”,这是我几年前为杨显惠《告别夹边沟》一
书所写的评论的标题。又一次,我坚信我在此文中说的话:
中国人敬畏历史。历史就在眼前流过,不会无动于衷。
往事无法埋葬。往事不会灰飞烟灭。或迟或早,往事都会一个个从坟墓里爬出来


这里我还想引用一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迪亚·森的话:
“人类的饥荒史的一个重要的事实是,没有一次大饥荒发生在有民主的政府和出版
自由的国家。饥荒发生在古代的王国,发生在当代的专制社会,发生在原始部落,发
生在现代技术官僚独裁的国家,发生在帝国主义统治的殖民地经济,发生在一党专制
的新兴独裁国家。但是,那些独立的、实行定期选举的、有反对党发出批评声音的、
允许报纸自由报导的、和能够对政府决策正确性提出质疑的、没有实行书报检查的国
家,从来没有一个发生过饥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179 | 回复:0

  • 暖心援丰,热情如阳

    4月20日上个星期六,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美好日子,大地仿佛被温暖笼罩,让人心情愉悦

    阅读:194|2024-04-24
  • 珞珈花浓,澳华异彩

    沈志敏 华中重镇武汉地处三江之汇,四月的珞珈山下林荫花盛。 2024年4月20日,武汉大

    阅读:63|2024-04-24
  • 我的丈夫是我的共同家长、朋友和爱人——但他并不是我...

    我的丈夫是我的共同家长、朋友和爱人——但他并不是我唯一的性伴侣:开放式婚姻的内幕

    阅读:227|2024-04-21
  • 拥有和经营妓院的惊人现实

    塞布·斯塔塞维奇 拥有和经营妓院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性感。图片:盖蒂 如果你只在

    阅读:87|2024-04-21
  • 追梦——作者:琳达

    FOLLOW THE DREAM Linda Li 著 Title of Book: Chasing Dreams |追梦 Name(s): Lind

    阅读:319|2024-04-16
  • 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何与怀 一 2009年5月,缘因参加一个欧洲华文作家会议,我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

    阅读:1286|2024-03-12
  • 歡樂迎新歲,中華顯愛心 25 Feb 2024  歡樂迎新歲,中華顯愛心

    在烈日炎炎的澳洲夏季,墨爾本中華獅子會與援豐會展現了他們對社區的深切關懷與支持。

    阅读:416|2024-03-05
  • 除夕快乐!

    何与怀 人们说得好,除夕,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终于到了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刻。 除夕这个

    阅读:1346|2024-02-05
  • 美德赢台湾

    何与怀 1月13日,作为2024世界大选年最瞩目的首场大选,台湾取得民主阵营的首场胜利。

    阅读:1214|2024-01-16
  • “四十千” 博物馆

    西澳 平民 墨尔本杯日即当年11月1日是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给予四十千中国留学生 居留澳

    阅读:804|2023-12-24
澳洲观察,专为海外华人打造,服务海外华人的大型社区平台,在澳洲的吃穿住行,国内的政策新闻,我们全力提供,欢迎大家!
本站导航
社区民生
移民留学
综合娱乐
本站站务
社区公告
投诉建议
商务合作
新闻资讯
国际新闻
澳洲新闻
中国新闻

网站首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澳洲观察》—观察、体验,知行合一!
联系电话:0061-3-94322552 地址:PO BOX 91 Watsonia Victoria 3087 Australia 邮箱:unitedtimesmel@gmail.com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