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月15日晚间报道,首次有两所学校每年向高年级学生收取超过4万澳元的费用。五年来私立学校平均学费涨幅最大,目前有20所学校每年收取逾35,000澳元的学费。
尽管该州许多精英私校盈馀财务健康,而且家庭已因生活成本的大幅上涨而承受压力,但学费仍上涨4%至10%。

Geelong Grammar的10-12天寄宿年费已跃升至46,000多澳元。
至少有一位学者针对学费上涨问题呼吁设置上限,一些家长重新考虑将孩子送入私立学校,也被批评为无非是为了社经地位。
维州最昂贵的学校Geelong Grammar将12年级寄宿生的学费提高5.4%至46,020澳元。这是该校在2021年将一年的学费冻结在41,792澳元之后,过去五年中涨幅最大的一次。
犹太走读学校Mount Scopus Memorial College将学费从2022年的38,960澳元提高到今年的40,860澳元。
中等收费学校也纷纷效彷,Bacchus Marsh Grammar 和 Ballarat Clarendon College 将学费提高约5%。

教育支付业者Edstart报告称,上一次平均增幅达4%是在2018年。2019年增幅为3.68%,2020年增幅为3.16%,2021年平均增幅降至0.4%,因为由于新冠疫情,学校实施学费冻涨。他们从去年开始再次涨价2.9%。
维州23所收费最高的学校报告称,根据澳洲慈善和非营利委员会提交报告的分析显示,2021年的总盈馀约为1.27亿澳元。
非政府学校免缴所得税,但根据接受政府资助的规定,必须将盈馀资金用于教育目的。
根据澳洲统计局的数据,澳洲的年度通货膨胀率在11月升至7.3%,为199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儘管学校教育成本保持不变,仅上涨0.7%。
一位希望匿名的Glenhuntly三个孩子的母亲将女儿送Mount Scopus纪念中学就读预备班,但由于费用问题,她选择让两个上小学的儿子离开。

她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私立学校变得越来越负担不起,由于生活成本和学费的上涨,家长们正在重新考虑。
「一个人的工资完全拿去交学费。另一个付抵押贷款、账单等」,她说。
「这毫无意义—为什么公立学校每年的学费可以低于1000澳元,而私校的学费是23,000到25,000澳元?」
另一位母亲将她的四个儿子送到St Kevin’s College,将一个女儿送到 Star of the Sea College,她说,如果她知道学费100%是进到教师的口袋,她会很高兴。
比较网站Finder的《2023年育儿报告》调查1032名家裡有12岁以下儿童的父母,发现17%的人考虑将孩子从私校转到公立学校以减少开支。在维州,8% 的人已经转校,19%的人在考虑。

Deakin University高级教育讲师Emma Rowe表示,澳洲对私校的学费没有任何限制,学校增加学费是因为他们可以。
「教育与社会流动性密切相关…我们对学费没有任何控制或上限,这太疯狂了」,她说。
「我认为人们应该考虑社会不平等的更广泛影响。」
教育经济学家Adam Rorris表示:「这些学校主要卖的是地位。学校教育是一种地位优势,如果他们不提高学费,他们的地位就会下降」。
「真是低级又俗气,在他们筹集的资金超过支出的同时,拒绝放弃公立学校急需的政府资金。」
维州独立办学机构负责人Michelle Green 表示,独立学校收取的费用差异很大,以反映其课程、设施和资源的多样性。
「在设定费用时,所有这些学校都意识到家长在选择最能满足孩子需求的学校时所做出的经济牺牲」,她说。
「在过去三年中,鑑于COVID-19限制对家庭收入和学校运营的影响,学校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来冻结费用或适度增加费用。」
她说,学校在设定费用时会考虑教师工资,这是学校运营支出的最大组成部分。
Mount Scopus Memorial College校长Rabbi James Kennard 表示,学费上涨是由于成本上升,是疫情期间涨幅较低或为零的结果,并且在有经济需要的情况下可提供「广泛的援助」。

Edstart首席执行官Jack Stevens表示,更高的通货膨胀、运营和维护成本也是费用上涨的一个因素,他发现在过去12个月中申请学贷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两倍。
根据澳洲独立学校的数据,自1970年到2021年,私校佔澳洲学生份额的比例从4%增长到17%(学生人数从114,000人增加到67万人)。
Regent Consulting的教育顾问Paul O’Shannassy表示,在疫情导致的费用冻结两年之后,许多家庭对今年的费用上涨相对乐观。
「当它上涨略高于CPI的一半时,很难说这是不合理的」,他说。
尽管一些家庭可能正在为更高的生活成本而苦苦挣扎,但大多数将孩子送到私校的人会做出其他牺牲。
「那是父母最不会变动的事,因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放弃了假期等其他事情,因为教育最重要。」
转自1688 澳 洲 新 闻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