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婺源,农耕文明的一幅迷人水墨画

[复制链接]
澳洲观察 发表于 2022-7-15 11: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澳洲观察
2022-7-15 11:05:43 269 0 看全部
王晋军
图片1.png
我知道,婺源很难写,因为其知名度太大了,不容易写出新东西。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国最美乡村”桂冠戴给了婺源,一批批海内外游客慕名而至,流连忘返。但我还是愿迎难而上,写一写久留心中的点滴印象。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婺源地处赣、浙、皖交界,古属徽州“一府六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徽州文化的杰出代表。早期徽州地区实属蛮荒之地,越人刀耕火种,入山为民,“依山阻险,不纳王租 ”,此时农耕状态尚未开化,有人说这是徽州农耕文明的“蒙昧期”。中华农耕文明兴于河洛,南迁之后植根于东南丘陵地带,在江南烟雨浸润下形成别具一格的陶渊明式田园耕作,陶公诗云:“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此诗情画意,正是婺源田园风光的形象写照。
婺源之特,首先特在名字。令人料想不到的是,这个朱熹故乡县名,竟然是以女子冠名。古汉语中,“婺”为古星名,即“女宿”星,旧时用作对妇女的颂词,意为“美貌”,如“婺焕中天”。婺源县名来路有争,“婺水绕城”说,“上应婺星”说,还有“水流如婺”说,但我更愿相信的乃是“美女之说”。睁大眼睛仔细看,“婺”字拆开来,不就是一个左手执矛右手著文的女人吗?一个能文能武的女人啊!一个朴实无华的村姑。一个魅力四射的少妇。一个隐藏在秀美山川中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
图片2.png
盘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婺源的美是文化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的一幅水墨丹青。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读懂这幅画卷,就应该在李坑、江湾或汪口租一间农家小屋,从《论语》开始,寻找宋明理学源头,细细圈点《朱子全集》,并思考走过清晨或黄昏里小镇的每一处溪边,每一级青石台阶。自宋至清,从婺源走出的进士有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婺源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的著述多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哇。
婺源籍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必须铭记。也许有人不知理学为何学?但对朱熹的一首“流行诗”不会陌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就是他吟来赞美家乡的。朱熹是我国继孔子以后最伟大和最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唯一一位非孔门弟子而被配祀孔庙的古代圣贤,被人们尊称为朱子。他的著述多达2500余万字,集120卷,语录140卷,其主要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新儒学经典,是元明以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婺源还是中国十大商邦徽商发源地。与其他商帮相比,徽商更注重文化品味与人格修养,更具有中国儒商气质特征与形象作派,这无疑与朱子故里,圣教立言息息相关。
图片3.png
婺源的主色调是淡雅水墨,而非鲜艳水彩。无论建筑,还是自然,都弥漫着悠远的宁静,茶是清淡绿茶,花是素洁梨花,黄色油菜花漫山遍野,却也未恣意渲染卖弄张扬,而是一片宁静朴素,“雅”到天边。传承数百年的徽派建筑,一村一巷分布在婺源山水田园之间。黑色檐瓦,白色马头墙与翠绿山林,铺展构筑出悠远意境,倒映在村前巷尾的河流里,阐释在自然造化与人生价值中,这是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啊。
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春与秋,是婺源的两个最美季节。漫山红杜鹃,满坡青绿茶,金黄油菜花,加上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多种颜色,和谐搭配,活脱脱一幅诱人水墨画。如果说春天婺源大自然画上的主色调是明亮黄色,那秋天婺源画上的色彩则是跳跃红色。不同于春天之柔美,秋天色彩中多了刚毅。葳蕤高低的树被秋意渲染上一层红色,田间的庄稼还未收获,或黄或绿,再加上灰瓦白墙散落在各处的徽派民居,水墨画层次更加衍生魅力了。
图片4.png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母,农耕乃衣食之源,文明之根。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孕育了优秀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在布满的各式各样农耕农具面前,有杆称,蓑衣,篮子,畚箕,镰刀,木犁,耙子,手推车,锄头……我兴奋盎然,想起我上世纪80年代也是在吕梁山区当过农民的光荣经历,便一下子穿越到过去生活劳作的场景中去……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仓廪实而知礼节”,农耕是中华文明之本,浸润着中国人的灵魂。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田园牧歌式的农耕显得更加意味深长,婺源是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的好地方。
蕙风如薰,甘露如醴。婺源清晨寂静,田野散发花草幽香,油菜被沉甸甸的露珠压得抬不起头。渐或,远处山边透出几缕霞光,当光线慢慢增强,把天空渲染成一片绯红,沉浸在薄纱般曙光中的青山和田野睡醒了,玫瑰色云朵在清澈溪水间静静流淌。一群雪白的鸭鹅扑楞着翅膀嘎嘎游过,摇曳出长长波纹,村庄终于苏醒了,炊烟袅袅升起,男人牵着耕牛到地里干活,溪边灿若朝霞的桃树掩映着洗衣倩影。村头小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琅琅书声,乡村平常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在这里,风景不需要刻意寻找,一步之间就有花样变幻。有时候同一个地方突然一阵急雨,雨后青石板路便会反射柔和景物,天光之下的黛瓦粉墙和提篮村姑就显得愈加妩媚生动。
犁田有拖拉机,插秧有插秧机,收获有收割机,很多农村已见不到耕牛,闲置农具成了摆设,年轻一代很少有机会体验农耕了。然而在农耕文化 活态展示的篁岭,还能见到耕牛,还能见到犁、耙、耖、耢等农耕用具在继续使用。这里,梯田沿山蜿蜒直插云端,拖拉机进不了田,田里也容不下收割机。这里,轮番上阵的还是耕牛犁地、手工插秧、手工收割、抽打脱粒等传统农耕方式。篁岭人男耕女织,仍然过着纯朴的农耕生活。他们晴耕雨读,痴爱农耕,耕耘之余,分别建起春和楼、夏耘亭、秋实亭、冬蕴坊作为春、夏、秋、冬四季节点标志,在文化墙上展示农民辛勤劳作场景的农耕文化,还把篁岭曹氏宗祠改修成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让悠久灿烂的婺源农耕文化集中有型展示。游人来到篁岭,既能全面了解农耕文化,又能亲自体验刀耕火种,领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生活真谛,从细节处感受“悯农”教育。
图片5.png
记得,我上次来篁岭时,正赶上梯田油菜收割,一位90后某名牌大学学经济的本科生晃着脑袋好奇地问:“油菜花都谢了,为什么还要费事把它割掉背走?”这问的也太不着调了,油菜本就是油料经济作物,现在人们青睐的菜籽油,就是用油菜籽压榨出来的呀!曾几何时,80后、90后中有多少人,变得如此不事稼穑、五谷不分啦?!真是让我既心痛又无语了。
篁岭闪烁民俗风情的亮点,流动着缩写版“清明上河图”:近五百米的“天街”古巷两旁,徽式商铺林立,茶坊、酒肆、书场、砚庄、篾铺,人来物往,古趣盎然。原汁原味的民情民风,村庄房屋结构开式特殊,农家一楼大门前临大路,大门后是厅堂;户户二楼开后门可到达更高处的另一大路,二楼前门拦腰上下砌墙,与屋外搭建的水平木头架连成一体,用以晾晒农副产品,解决坡地建屋、无平坦处晒农作物的矛盾。晒晾农作物使用竹晒簟,既不占地方,又便于收藏。每到获季节,屋间成了晒簟世界,五颜六色的农作物与黑色屋顶之间重重叠叠,“收获感”满满。地势复杂,平地极少,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演变成画家、摄影家竞相追逐攀比的创作题材,并打出诗意般“晒秋”系列名号。晒秋,秋指收获的农产品。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皆可“晒”,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更为丰富、更具阵势、更有神韵罢了。当很多乡村晒秋习俗慢慢淡化消亡之时,篁岭晒秋已然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并被国家文旅部评为“最美中国符号”,演变成乡村旅游提升的"图腾"和名片,成为婺源最受欢迎的特色旅游产品。
每年六月六、九月九,篁岭都要举办热闹的晒秋节,形成独特民俗文化景观。游客来了可以看晒秋,拍晒秋,也可以住下体验晒秋,体验"朝晒暮收"、晒台"话桑麻"的田园生活,体验"晒秋人家"的农俗乐趣。"篁岭晒秋"是一种文化体验,一款精神产品,而晒秋场景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我想,“篁岭晒秋图”如同“清明上河图”“富春山居图”一样,足可成为传世之作。
青山、碧水、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青砖、黛瓦,形成了李坑古村小桥流水人家的画卷,天人合一,相映成趣。李坑布局小溪两岸,村内古建、古桥、古亭、古树等景观,处处紧抓我的眼球。前行不远是个小庙,其实就是村里宗祠。牌坊上石刻年代久远,大多已脱落模糊,一位老者见我饶有兴趣,就主动过来给我讲起这里的故事:村子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宋至清仕官富贾达百人,尤为驰名的是南宋时出了一位叫李知诚的武状元,这些石刻就是当时的“功名碑”,无孔石刻表示此人是捐银或捐粮者,有孔的则是科考入仕,现在这些石刻都成了后代的“劝学碑”“励志碑”。李坑之妙,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与生态珠联璧合。
图片6.png
比之李坑,理坑显得更有文化内涵。理坑是婺源文化底蕴最厚重的村庄,历史上文风鼎盛,有“山中邹鲁,理学渊源”之称。村中有诸多明清官邸,建村于南宋初年,村落嵌于锦峰秀岭之中,苍松翠竹与黛瓦粉墙互衬倩影,古道石梁湍湍流水相映生辉。这个典型的宦官名村,历代出了不少官人,现今仍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府第。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卿”,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尚书第”,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等,这些官邸凸显大户人家气派。村中90%都姓余,因崇尚理学,“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便把村名改为理坑。从村中建筑可判断宅主的地位,做官、经商、读书人家房屋架构不同。经商人家大多没门槛,做官人家府邸讲究,依官位大小铺设高低不同门槛。徽建独特的砖雕、石雕、木雕在这里随处可见,房屋横梁、大门上都雕有各种图案,八仙过海、琴棋书画……应有尽有。
思溪与延村也是以古建闻名,典型的徽派建筑,绿雨中,走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远远眺望廊桥,别有一番风韵。在婺源徜徉的时光里里,我喜欢坐在老宅的阁楼竹椅上,手捧一杯清茗,在晨光与暮色的交替中,静听微风莎莎,流水潺潺,花儿绽放,百鸟吟唱,这时我感觉到自己在与婺源和谐共处,彼此相知相融。下晓起村边十几棵数百年老树和村小学后成片的古樟树林,如今已经开发成“名贵古木观赏园”。这片老林汇集了几百株古樟、古枫,还有国家一级树种红豆杉。一棵树龄高达1500年之久的古樟更是枝繁叶茂,树干粗壮需几人才能将其合抱,这些茂盛古树的存在佐证了一代代村民强烈的环保意识。  
图片7.png
婺源老房子从不给人以华丽感觉,皆用小青瓦弃用琉璃瓦。门楼和屋内石、砖、木绝少用五色勾画,隔扇、梁栋等也不施髹漆。婺源就是这样崇尚本色,深接地气,不动声色坚持老祖宗审美观。从整体风格上,婺源民居显得殷实精巧,有儒雅,更有高深莫测。除粉墙黛瓦外,当地称作“五岳朝天”高低错落的五叠墙或马头墙,也以其抑扬顿挫的起伏变化体现独特韵律,这样的感觉像是由古筝奏出的曲子,余韵悠远,荡气轻轻回肠。民居内部与“五岳朝天”并称“四水归堂”,进门后是天井,天井居中组成整个房屋中心结构。天井不仅有肥水不留外人田之意,更多的还是一种上古之风。老房屋角上饰物很多,寓意吉祥,宣示丰收。虽然每个村落基本是同祖同宗,但在建房时依然不与邻共墙,这就形成许多狭窄小巷,仅容一人通行的窄巷多多。弯曲小巷纵横交错,把村落编织成形形色色的“迷宫”。 戴望舒《雨巷》里的狭窄幽长,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居然在此“司空见惯”,且比想像中的更诗意,更浪漫。在这样的地方,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村村是画,步步为景,温柔和浪漫都生长在婺源。我在婺源拍摄的照片,胶片时代彩色反转正片、负片和数码时代的都有,可见时间跨度之大。但基本主题说明词,还是不变:青山逶迤。河溪蜿蜒。树影婆娑。牌坊矗立。石板青青。流水潺潺。桃李印白墙。青苔爬石篱。月是天下客,君是人间色。坐享船自流云深一蓑小。百年老屋流淌出暗香,千年樟树吐露着芬芳。水墨村落镶嵌在苍翠的群山之中,依偎在烂漫的花丛之间。粉墙黛瓦民居,伟岸宏大祠宇。以黑白为底色的村落古建,在青山绿水的背影下就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九寨归来不看水,婺源归来不看村,我对婺源的印象早就定格为这样一句话:婺源,农耕文明的一幅迷人水墨画。
图片8.png
行路蹒跚,不在婺源山,不在婺源水,只在婺源水墨画的陶醉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可能感兴趣
  • 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沉沦神州的血祭者
    何与怀 一 2009年5月,缘因参加一个欧洲华文作家会议,我来到位于阿尔卑斯山北麓多瑙
    03-12
  • 歡樂迎新歲,中華顯愛心 25 Feb 2024  歡樂迎新歲,中華顯愛心
    歡樂迎新歲,中華顯愛心 25 Feb 2024 歡樂
    在烈日炎炎的澳洲夏季,墨爾本中華獅子會與援豐會展現了他們對社區的深切關懷與支持。
    03-05
  • 除夕快乐!
    除夕快乐!
    何与怀 人们说得好,除夕,就像一场盛大的演出终于到了大幕即将拉开的时刻。 除夕这个
    02-05
  • 美德赢台湾
    美德赢台湾
    何与怀 1月13日,作为2024世界大选年最瞩目的首场大选,台湾取得民主阵营的首场胜利。
    01-16
  • “四十千” 博物馆
    “四十千” 博物馆
    西澳 平民 墨尔本杯日即当年11月1日是澳大利亚政府决定给予四十千中国留学生 居留澳
    12-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列表

查看:269 | 回复:0

澳洲观察,专为海外华人打造,服务海外华人的大型社区平台,在澳洲的吃穿住行,国内的政策新闻,我们全力提供,欢迎大家!
本站导航
社区民生
移民留学
综合娱乐
本站站务
社区公告
投诉建议
商务合作
新闻资讯
国际新闻
澳洲新闻
中国新闻

网站首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澳洲观察》—观察、体验,知行合一!
联系电话:0061-3-94322552 地址:PO BOX 91 Watsonia Victoria 3087 Australia 邮箱:unitedtimesmel@gmail.com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